父母学会当“导演”,孩子个个当“主角”

作者: 日期:2020/8/21 人气:10

01 角色认同效应

亭亭和玉立是双胞胎姐妹花,从小相伴着长大,外人从样貌上很难能分清。但稍微接触就会发现,两姐妹性格大为不同。

姐姐亭亭性格外向,开朗大方,做事果断,善于与人交往。妹妹玉立性格内向,总爱害羞,依赖性比较强。

同在一个家庭长大,上着同样的学校,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心理学上认为,孩子的角色不同,使她们的成长发展出现了差异。

亭亭早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几分钟,就扮演着一个姐姐的角色,在生活中处处领导着妹妹,自然养成了比较强势的性格。玉立作为妹妹,常常要听姐姐的话,也就变得性格柔弱。

小孩子天真烂漫,很容易进入一种被安排好的角色,而成为类似角色的那种人。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些行为举止无礼的孩子,被郑重邀请去参加一个不平常的晚餐。在晚餐中,他们竟然一反常态,在文雅气氛的感染下,意识到自己是有教养的“来宾”角色,并按角色的要求来约束自己,表现得文雅大方起来。

这个实验表明,如果赋予孩子适当的角色,而且当他对角色有所领会和理解时,孩子就容易按照角色的规范来要求自己。这叫做“角色认同效应”。

比如一般家庭中,父母希望女孩温柔贤淑,男孩性格豪迈,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会自然长成性格角色特征鲜明的女人和男人。个别家庭中父母生了女儿却从小按男孩子培养,或者把最小的一个儿子当闺女,孩子长大后往往性别角色特征不明显,或者拥有相反的性别角色特征。

根据角色认同效应,家长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从孩子小时候就要赋予他那样的角色。

02“正角”与“反角”

看影视剧时,除了男女主角这样的正角外,还有一些作为陪衬的反角。正角拥有一些良好的品质,让人喜爱;反角会有一些不当的作为,让人厌烦。

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人生定位为反角,但其实孩子成为什么“角”,是由成长环境塑造的。

在心理学中,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而使其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叫做“标签效应”。

很多家长都知道,不能给孩子贴标签。其实这个“标签”,就是一种角色定位。并不是不能给孩子贴标签,而是不能贴负面的、消极的标签,那会让孩子越做越差劲。而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标签,会给孩子带来向上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曾雇佣了一批不三不四的社会闲杂人员,到前线打仗。这些人纪律散漫,不听指挥,于是当局请心理学家来帮助管理他们。

心理学家和他们谈话后,要求他们每人每月给家人写一封信。他们很高兴,但是不会写。心理学家把信的内容替他们拟好,让照抄一遍。信中告诉他们的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勇敢,如何听指挥和创立了多少的战功。

这样半年后,奇迹发生了:这些士兵竟一个一个变了样,跟信中说的一样勇敢和守纪了。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变好了呢?就是那“勇敢”“守纪律”“立战功”的标签的作用。一开始士兵们按闲杂人员的角色去打仗,当然士气不足。心理学家人为帮士兵们塑造了正面角色,由于标签效应和角色认同效应,他们的行为也就与角色越来越吻合。这就标签作用的由来。

热销书《窗边的小豆豆》中,刚上一年级的小豆豆被原来学校的老师认为是问题孩子,让她退学。如果她的家人和新学校也这样认为,可想而知小豆豆长大了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幸亏妈妈并不这样认为,新学校巴学园的校长更是常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这给小豆豆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反,如果父母在家里常常责备或者讽刺孩子,孩子在学校里也会变得不自信,并很可能受到排挤和轻视。也就是孩子在家里习惯了这种反面角色,到学校他可能会扮演这样被欺负的角色,以后到社会上,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有句谚语:“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

父母抱怨指责孩子,本意是为孩子好,但是很容易让孩子陷入“我不行”“我做不好”的思维定势,或者自暴自弃,或者随波逐流。

03 塑造长期角色,让孩子健康向上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过程,其中,“知”是指认知或观念,“行”是指行为或表现,也就是说认知指导着行为。

那么父母怎样引导孩子的认知,才能让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答案隐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情景中。

生活习惯

好多小孩都挑食,吃饭的时候,一些父母会说:“你看你,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怎么能有营养,快把青菜吃了!”那么这个孩子心中就对自己挑食认同,如果遇到新的食物,基本不会去尝试。

要让孩子健康饮食,应该换种说法:“这孩子真爱吃饭,把米饭和肉都快吃光了,再尝一口青菜怎么样?我们宝宝什么都吃不挑食。”这种说法自然给孩子塑造了不挑食宝宝的正面角色,孩子也会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父母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如孩子不爱洗手,家长可以带孩子玩“我是保健医”的游戏,让孩子学校的保健医,负责检查爸爸妈妈、毛绒玩具的“个人卫生”,来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

优良品德

孩子小的时候分不清是非,或者分不清现实和想象,难免有犯错的时候,家长切忌避免小题大做。

比如一个5岁的小孩把同学的东西拿回家,家长一想,“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就急了,给他戴上小偷的“帽子”,急于扳正。这样做不仅用力过猛,还会起反作用。

尹建莉老师提出: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父母如果俯下身来,问清孩子拿同学东西背后的原因,再告诉孩子这样的做法不正确,犯错误不可怕,改正之后依然是好孩子,教育的成果会好很多。

学习方面

儿童时期,学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但是孩子的脑发育所限,对一些事情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加长辅导作业时,要就事论事,千万不要因为某道题反复教孩子还是不懂,就说孩子“笨死了”“猪脑子”等等,给孩子树立负面的形象。那样孩子再遇到难题,就会想到“我是一个笨孩子”,从而畏缩,不敢大胆解决,也不肯动脑解决。

如果遇到问题时,家长鼓励孩子:“我家孩子是个聪明小孩,这样的问题难不倒他!”那么孩子肯定愿意多尝试几遍。而他把问题解决了之后的那种喜悦感,也必定会让他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以后遇到难题,他心中也会有不被难倒的斗志,从而越挫越勇,取得好成绩。

有句话叫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心理学上,吸引力法则是指经常所想的事物常常成真,也佐证了这句话。

所以我们想让孩子拥有哪些好品质,去塑造孩子那样的角色吧。家长当好这个“导演”,孩子就会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全情投入,做闪光的主角。

——感谢阅读,本文为@雪茄成长志 原创,欢迎个人转发——

我是两宝职场妈,天天与文字打交道。关注@雪茄成长志跟我一起学习育儿知识。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一起加油!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