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的成人学校
宝妈一枚,利用工作之便,带着10岁的儿子旅居北美数月,通过自己和孩子学习、生活的深入体验,探寻中西教育的差异。一百多天里,儿子英文大幅进步,数学州考全班第二,同时还利用图书馆、教会、各类科学展馆的资源,强化了对科学的兴趣。国内课程通过自学,也完全跟上了学校的节奏。学习之余,两人生活中互相帮助,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足迹踏及八个州,十几座城市,深度领略了北美的自然之美和历史文化之光。
很多对儿子游学感兴趣的人会问我:平时儿子上课的时候,你都在忙什么?会不会很无聊?也有一些朋友听我说起我也在读书,就会问:你是在那边读大学吗?你是过去做访问学者吗?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那么多,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吧。用十个字概括:天天有惊喜,特别有收获!。
我觉得这篇文章特别适合一些有意带孩子去游学的普通宝妈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美国学习都必须要跟名牌大学划上等号的。我读的是一所针对新移民各种语言考试和生活技能培训的成人学校(Adult School)。学校会按照语言能力分为6个级别。语言零基础也能入学,从Level 1开始学习。到了Level 4以后,学校会不断地给学生推荐一些就业机会。Level 6的学生会有推荐读college的机会。
学校的升学率和就业率是学校教学能力的重要考量指标。美国政府主要是根据这两项指标向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有很多Adult school。每一家Adult school的入学流程、收费和学位紧张度也各不相同。
入学测试:中国哑巴英语的照妖镜Adult School的入学流程并不复杂,只要接受他们的语言测试,评定完级别,而这个级别目前是有学位的,你就可以入学了。
”流程简单、什么水平都能入学“这件事,我是事后才知道的。走进学校的时候,我心情相当忐忑,俨然一副要全力以赴、努力表现,争取入学的状态。学校的教务老师给我一份阅读题试卷,要求我在1个小时做完。阅读题,哈哈,我暗自惊喜,这是我英语考试最擅长的题型了!我大中国十几年的英语教育,最锻炼的就是这个能力了。果不其然,认真过头了……提交了答题卡之后,机器审阅,老师很快获得了分数。她告诉我:这里不能接受我,我的语言水平已经超了最高级别,应该去申请college。
啊???我是头一回听说,考得好不被接受的情况。我是该高兴呢,还是该失望呢。本能反应,我立马告诉老师,我的英文会读不会用,口语很差,听力更差,我要多学习……口语水平本就不高,外加紧张,应该让老师觉得这学生确实表达能力有欠缺。看看我这么诚恳的态度,她又拿出一份听力试卷让我答题。又是1个小时……结果就是,我被录取了,哈哈。
考虑到我的听力测试水平,学校最终把我定在了Level4,中高级班。我相当高兴。因为来之前,我就只做了在语言学校学习的打算。如果这里不要我,就打乱了我整个计划。我本就是来混社会的,去college做什么……这里我不禁要小吐槽一下国内的一些英语平台:来之前,我在国内某英语学习APP上做过语言测试,好像就比基础好一点,提高级吧。现在想想,不排除平台有故意打压客户,刺激客户报名的诉求。
信息量巨大的美国教室和学校网站平台儿子在美国游记中写道:老师在教室里办公。下课时,学生不能在教室里,都得出去玩。教学楼只有一层,从上面看,就像是烤熟的三块牛排。
是的,美国的教室同时也是班级老师的办公室。老师会把教学用到的所有电脑、打印设备、书籍、资料,全都放在教室里。所以一间教室的信息量可以用”巨大“来形容。可能是出于环保诉求,美国学校的书籍是学校的公共财产,是循环使用的。每一个新生入校,一般不需要买书,买不买全凭自愿。学校会给学生配正常的教学用书,但一般不允许带回家。如果你升级或毕业了,这些书都要留下来,供后面升级上来的学生使用。
教室一角
美国教室的墙面信息也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墙壁上不仅会张贴一些学习计划、励志名言,还布满了照片和学生们的作品。循着照片,我们会看到很多过往学员的信息,包括在学校发生的故事……这些作品、这些故事,会让教室变得特别有人情味、有文化底蕴。身处其中,特别容易建立归属感。这应该是美国教室文化和中国教室文化最大的差异了。
学校会有专门的电脑教室,主要用来做一些听力训练、考前习题训练。电脑教室主要供Level 4以下的学员使用。level 5和level 6的教室会标配笔记本,人手一个。低级别学生主要强化语言训练,而高级别学生几乎每天都需要用电脑查找一些资料,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同时也需要通过电脑链接一些外部教学软件或者求学、求职网站,个性化的获取相关信息。
特别佩服美国学校网站制作的完善性。学校的官网并不仅是和学校有关的信息介绍、动态资讯。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和资料都可以在网站上查到,图书馆、题库、考试参考资料、一些有用的教学视频、新闻时事……不管你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网站都可以随时登录学习。一个网站的信息量足以跟国内任何一个付费网站相媲美。这也充分体现了美国的教育理念:追求公平与效率,全社会共享基础教育资源。
我不禁想到国内这两年特别火的互联网教育,也是倡导跨越地域、共享教育资源。可是我认为这有本质区别。美国教育互联网化是本着真正共享的理念,创造条件、分享资源、无分贵贱。而国内教育互联网化只是一种商业模式。因为付费,所以依旧是稀缺资源。
关于课程与考试:设计科学、流程清晰、内容丰富我参加的课程分两种。一种是按级别分班的ESL课程,一种是选择学习的交际口语课。常规的ESL课程主要是教授一些在美国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你怎么办理银行、邮寄、网络业务;怎么回收废品;交通法规等等。每周一到周四上午,都有3个小时的课程。
每天早上,老师Mrs Bondoc总会把当天要学习的内容写在白板上。早到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同时也方便听不太懂的同学更好的完成课程内容。
老师会针对每天的课程内容自己制作课件。课件中的Morning Announcements会着重强调近期学习的重要事情,比如考试安排,外出活动安排等。
Morning Announcements
上课的内容很丰富,并不仅是按照课本教授生活技能。Bondoc老师每节课都会带我们学习十分钟的CNN新闻,并给我们解读一下。但她通常不会表达太过鲜明的政治观点,毕竟这个班级里来自全世界的学生都有,而且很多来自跟美国并不友好的国家,比如伊朗、伊拉克等中东国家。还有中南美洲的国家也占到美国移民的很大一部分比例。
因为班级同学来自于很多国家,老师经常会设置一些主题讨论。通过分组讨论、两人对话的形式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甚至国家之间的了解。老师也会分享一些帮助我们建立世界观的视频音乐。欢快的旋律中,让我们对整个世界都有个更多的了解。
特色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经常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带一些自己本国的美食到学校和同学分享,组织同学去做一些社会实践、参观图书馆等等。
社区图书馆,布局精致。让人惊讶的是:儿童图书区域占了近一半。
学校每年一度的International Day更是声势浩大,各个国家的学生自发组织,通过宣传板报、节目表演、服装展示等各种形式向其他国家的同学和老师分享自己民族的文化。当然,这里面声势最浩大的一定是中国人。人多,到哪里都有优势。但是,最热力四射、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热情奔放的南美洲人。
International Day
考试信息分享
Adult School的考试频率很高。我入学第一个月就经历了三次大考。入学考试算一次,EL CIVICS ASSESSMENT,还有CASAS TEST。老师说,Adult school需要通过不断考试,凭借学员人数和成绩进步的幅度来证明教学水平。
EL CIVICS ASSESSMENT是个综合能力测试。我参加的这次考试要求介绍自己的国家,然后采访同学,了解同学的国家,最后通过writing and speaking的形式完成考试。老师会根据整个考试的各个环节表现进行评分。可能是为了保证考试的成绩,考试之前老师会给我们做很多训练,甚至考场环境的模拟演练。在训练几次之后,我开始觉得很无聊,因为有些对话我觉得并不难,没必要反复训练。但是,等我们开始考场模拟演练的时候,我才发现身临其境的紧张感还是会加大任务的完成难度。我开始珍惜每一次的练习。随着练习的增多,我不仅减少了在很多人面前表达的紧张感,还借此加深了对很多同学的印象。当然,她们因此也更加了解我。
EL CIVICS ASSESSMENT考试流程
关于CASAS TEST,例行考试当天,我竟然被通知不用和班级同学一起参加正常的考试(阅读题测试)。我一脸懵逼的被叫到了一个听力教室。后来我才知道:入学考试的题目是选自这个考试的题库,因为我入学考试阅读分数很高,所以我在这里读书将会一直免考正常的CASAS TEST。哇塞!美国的数据系统真完善,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考试成绩都是被记录在案的。这一点,在我儿子的学校也一样得到了印证。不要说考试成绩,就连一些作业、老师评语都是可以在学员档案里找到的。而这些信息全网可查。
言归正传,说说这个我被叫到小屋子里做的听力测试。哎,当年高考时,我们还没有听力,没受过专业训练。以至于后面很长时间,一遇到听力考试,我就会不自觉地紧张。我被拉去的听力教室还有个空调呼啦啦的响,更扰乱我的心绪。整场测试下来,我完全听得明白的大概只有一半,剩下全靠蒙……最后成绩出来,老师竟然还说我有进步。真是足足体验了一把美国的鼓励式教育!关键是我进步了3分后,竟然进入了下一个level,我也是醉了。
听力测试成绩单
关于老师:兴趣广泛、内心纯粹是我最深的印象在美国学习的几个月,我80%的时间是在Level 4,最后一个月因为Level 6有学位空出,把我升级了。所以,我相处最多的是Level 4的班主任Bondoc老师。Mrs Bondoc是一位非常热情、有想法的老师。她喜欢画画,喜欢音乐,会弹钢琴、弹吉他、拉小提琴……后来在学校的年庆上(International Day),她还用我从没见过的一种乐器弹奏了美国国歌。用”多才多艺“这个词来形容她,我都觉得有点单薄了。
她上课风格非常幽默,有时候表情和动作都比较 夸张。所以上她的课,尽管语言能力不足,但我们几乎不会感到紧张、有压力。反而更像是一个热闹的聚会,轻松、自然。
我的美国老师Mrs Bondoc
正如她教我们的:学习的效率,听和看比阅读要高;讨论比简单的听读效率要高;经验和阅历又比讨论的效率高;最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Bondoc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给我们创造讨论和表达的机会。
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我都会上一堂交际口语课,所以总会遇到另外一位老师。特别惭愧的是,上了这么久他的课,我竟然不知道怎么称呼他。这也不能完全怪我,这位Mr已经80岁了,是个德国人,所以上课的流程有一些刻板。但是,我还是非常佩服美国人,80岁了,还在教书育人,这个境界真值得我好好学习!
这位80岁的老爷爷,倒是很喜欢讲关于政治的话题。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于他课堂里一些有趣的故事,我放在下面同学部分跟大家分享。
80多岁的爷爷级老师
关于同学:是你们,让时光变得温暖、有趣奇怪而又独特的校友资源
我本就是带着混社会的心态来读书的。但没想到,这里比我想象的还"社会"。都说成年人去学校读书不仅是为了收获知识,还为了校友资源。这话放在这里,也是非常有效的。这里奇怪而又独特的校友资源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Adult school就像个小社会,而且愿意来学习的人大多秉性纯良。所以,如果你想在美国生活下去,这里绝对能够打听到各种信息。孩子读哪个学校好?哪里租车便宜?哪家网络公司服务好?哪里可以找到租房的信息、寄宿家庭的信息?哪里可以求职?哪里有好玩的,怎么去……只要你能想到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美国新移民大多来自亚洲和南美,中国人是主力
课堂上,我了解到近些年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看看我所在的班级,三十来号人也是几乎全部来自这两个洲。人数最多的,肯定是中国人,占到了班级人数的一半。有一次,学校组织小组讨论自己的国家,要求四人一组,每个组必须有两名以上和自己不是一个语系的外国人。结果因为中国人太多,老师排了快半个小时才勉强把小组分好。
中国大陆过去的人主要来自广深地区,几乎占到一多半。剩下少量的上海人、杭州人,还有更少量的是内陆省市过去的。说到中国人,那可真是"什么来头的都有"。有财经专栏作家;有跟着外企高管的丈夫移民过来,60岁才开始从零学英文的;有儿子在这里工作,随迁过来吃低保养老的;有在这生孩子,靠学习打发时间的;有一看就是在国内不学无术,爹妈没办法给送美国来的叛逆富二代;还有国内完成原始积累的土豪、高官高管的亲属……
人数第二多的是墨西哥人。加州以前就是墨西哥的领土。随着两边贫富差距的加大,加州这里有大量的墨西哥移民涌入。特朗普"呕心沥血"着力打造的墨西哥墙,据说现在都被老墨搞回去修房子了……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想做点事情还真的不容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墨西哥人都是难民身份来美国的。也有很多靠读书、工作,通过正常途径留在美国的。
美西与墨西哥接壤的边境:贫富差距一目了然
班级里还有来自韩国、尼泊尔、叙利亚、黎巴嫩、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等等亚洲和中南美洲的小国家的同学,教室俨然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一上课,特别有一种"全世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错觉。
这些人群中,明显能感觉到中国、日本、韩国这类东亚人生活相对富裕。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找份工作,就是纯学习,外加找点乐子,混点人脉。中南美洲人,还有中东战乱国家的移民明显经济上弱一些。他们很多并不能完全按时上下课,经常要早退去做工。听说,如果参加语言学校的晚上课程,会看到更多白天辛苦工作、晚上学习提升技能的人。Anyway,不管是富人也好,穷人也罢,在学校里大家没有什么明显的种族歧视。大家看起来都比较友好,乐于助人。
在这里,我颠覆了很多旧有认知
美洲人的语言能力是普遍好于亚洲人的,因为他们大多说西班牙语。西班牙语之于英语,就有点像日语之于汉语,属于近亲。所以我经常能看到那些美洲人上课侃侃而谈,反倒是亚洲人明显内敛一些。但是仔细一听呢,你会发现美洲人表达很不严谨,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东亚人英语水平虽然不高,日韩口音也很重,但是文化背景决定了东亚人说话之前会过一遍大脑。不管水平高低,都尽量让自己的表达更规范一些。但是,美洲人不一样。民族性格决定了他们的自由奔放。语言表达也是这样,好多时候想到哪说到哪,管它是英语还是西班牙语。
至于书面表达,那更是惨不忍睹。我同桌的墨西哥大哥,看起来文质彬彬,甚至有点小帅,每次上课如果我笔记没记好,或者听不懂,他都会很nice的帮助我。尽管有时候听不懂他的话,但我一直觉得他很有修养。直到有一次老师要交作业,写作文讲述假期游玩的经历。那个文字水平啊……我肯定不好意思拍下来留作纪念。我只能告诉大家,没有一句话语法是正确的,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和受教育的程度有一定关系。移民美国的中国人普遍素质还是较高的,中东地区移民也比较有文化,很多是医生、老师的背景。中南美洲就不同,大多出自普通做工的人。
不过这倒让我对口音和表达这个问题,不像以前那么纠结了。出门在外胡乱说,我也不会感到很害羞。我也不会过于纠结对方的口音。因为生活中,不论我去超市还是去餐馆,还是在机场想托运个行李,遇到的往往是夹着各种口音的新移民。就像有次去日本餐厅吃饭。我正在点单,服务员突然问我:"哈提,哈提?"什么意思?我没点这个餐啊?我当时懵了好一会儿,服务员一脸无奈的,说了句"It's ok"走掉了。等她走了,我才反应过来可能是问我要不要热茶,hot tea!
我们学校有80岁的老师,也有好些六七十岁的学生。掐指头数数,班上应该有四五个超过60岁的同学。但是你千万别低估了这些老人家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我遇见一个深圳的老先生,他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去年随亲属移民到了美国。也就大半年的时间,生活中所有的事情他都可以自己处理。课堂上跟老师沟通,也是中国人中最活跃的一个。老师也很尊重他,总会多和他聊一些。他说话比较慢,但思路特别清晰。我很喜欢听他讲英文,因为慢,所以我全部听得懂,比练习VOA慢速英语的效果还好。
还有一位阿姨,现在已经跟我是非常好的朋友了。虽然比我妈妈年龄还大,但沟通完全没代沟。因为老公和儿子长期在美国工作,所以七年前她从杭州移民到美国。来的时候英文基础为零,这么几年一路升级学上来,也着实令人佩服。想想在国内的很多老人,可能二十年前就已经停止学习了。
我的班级里不仅有老人,还有帅哥。下面这位小帅哥叫Ramon,跟我是一个口语考试组的。他刚满18岁,来自墨西哥的第二大城市Guadalajara(瓜达拉哈拉),正在读大学。听他说,他是休学一年,周游世界。他去过加拿大,现在美国待几个月,下一站打算去德国。我猜想,他应该是墨西哥的富二代吧。
帅哥Ramon
因为长得特别帅,所以在班级里总会被一群中国师奶"围攻"。口语练习的时候,轮番过来找他对话。有时候还要扒一扒,问他有没有女朋友。有一次师奶们在他手机里看到一张女孩子照片,Ramon说这是他的好朋友。这下可不得了了,几个师奶硬要说是他的女朋友。把照片到处传阅,拿给老师看,还不停的问他喜欢什么类型的女孩子。其实我们班上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墨西哥男孩。只是因为比较胖、不够帅,所以在班级里基本上没啥存在感。哈哈,待遇差别可真大啊。
涨知识:阿拉伯数字并不是起源于印度,而是源自叙利亚
一天上交际口语课,老先生又开始讲政治了,他提到了叙利亚政府。班级里的一位来自黎巴嫩的同学问老师:"你经历过战争吗?"明显这问话里别有一番意味。没想到这位80岁的Mr经历过二战,她的太太一家很多人都死于战火。好吧,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也不是我们几个普通老百姓能争论得明白的。但是我就开始好奇了,一个黎巴嫩人为啥对叙利亚问题那么在意。于是趁课堂练习时间,我们开启了聊天模式。
提问的同学我很熟悉,他叫Issa,刚入学我就认识他。因为他当时问过我怎么看待中国政府。他告诉我,叙利亚以前是一个很大的国家,黎巴嫩还有一些周边小国都属于叙利亚。叙利亚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
提问的Issa
说着说着,他给我写出一串数字。看起来有点像阿拉伯数字,但又有点奇怪。他接着告诉我,这是叙利亚的0、1、2、3、4、5、6、7、8、9。。。之所以是这个造型,是根据每个符号能画出多少个角来作为计数依据的……哇奥,太有意思了!原来阿拉伯数字并不是起源于阿拉伯,也不是起源于印度,而是起源于叙利亚的数字!!!我查遍网络,也没发现相关记载。这回听一黎巴嫩人说起,真的是涨知识了!
叙利亚数字
Issa见我对数字很感兴趣。他拿出一美元,指着背面金字塔下方,问我知道这代表什么吗?我看到有一行小小的字母:MDCCLXXI。他告诉我这是罗马计数符号。把所有的符号,按照阿拉伯数字计算加总,刚好是1776,美国独立的那一年。哇奥,我又被惊到了!所以,真不能小瞧黎巴嫩、叙利亚这样的小国。这绝对是东西方文明交汇、共融的地方,令世人惊叹的”苏美尔文明“就发源于此。
一美元背后的数字奥秘
Adult School的学习生活简单而又充实。我想,这种充实是源于阅历的丰富。很多时候,更好的学习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生活。生活中诱发的动力,往往能够驱使我们更有目标、更努力的学习!
非常怀念美国的学校、老师、同学,谨以此文纪念那段美好的日子!
Adult School
带着儿子去游学:美国小学入学实录
带着儿子去游学:美国宝妈为啥不焦虑?教学理念里藏玄机
#闪光时刻# #聪明孩子养成记# @头条教育
我是@魔斯妈妈育儿实录,俩宝妈,热爱写作、热爱分享,喜欢历史、喜欢旅行。财务金融领域混迹多年,后因孩子投身教育领域。从卖方研究写行研报告到创建魔斯英语品牌开设30多家校区,再到跟宝爸宝妈们一起探索育儿心得,我一直在跟随心的方向前行。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不断成长的动力!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也欢迎交流任何有关育儿的话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