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号,这天是阿郎的生日,过了今天,他刚好就满7岁。
可是,这一天,阿郎过得并不愉快。
当天下午,爸爸的同事来家里串门,阿郎有些反感,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是疫情来袭,阿郎担心这个阿姨的身上潜伏着新型冠状病毒;另一方面,妈妈今天不回家,爸爸这时候带阿姨回来,总让他觉得有些古怪。
不过,这两个都不是最大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
“小静,我儿子钢琴弹得可好了,我让他给你弹一首《天空之城》。”
“真的吗?我最喜欢的曲子就是久石让的《天空之城》,阿郎,弹给阿姨听听好吗?”
“我不要。”
阿郎重重地摇头,并用红布盖好钢琴盖,以防落灰。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没礼貌!静阿姨想听,你就听话给她弹一首。”
阿郎的父亲皱着眉头,压抑住心中的怒气道。
阿郎的拒绝,让他脸面无光。
“我现在心情不好,不想弹琴。”
“你这孩子咋不听话,静阿姨是你的长辈,我平常是这样教你的吗?”
“我没有礼貌?是你觉得没有面子吧。”
阿郎话罢,就重重地关上房门,把自己锁在卧室里,任凭爸爸怎么在外面喊,都没有开门。
礼貌≠“中国式礼貌”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请”、“谢谢”、“对不起”等词汇都是最基本的礼貌用语。
可是,礼貌不等同于“中国式礼貌”,礼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
但有一些常见的“中国式礼貌”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害,家长们要注意不要这样引导和教育孩子们哦!
6岁的明明,性格越来越内向,胆子也越来越小。
幼儿园的自由活动时,明明不敢跟其他小孩子共同玩耍;课堂互动时,他也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一切的缘由都来自那一天上午的事件。
明明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路上遇到了妈妈的同事王叔叔。
“明明,快叫王叔叔好。”
可是,明明并没有开口叫“叔叔好”,反倒是躲在妈妈的身后,双眼小心翼翼地打量着眼前的陌生人。
【这个叔叔胡子好浓密,像电视上出现的恐怖分子!】
“你这孩子,怕什么。这是我班上的好朋友!快出来,跟叔叔问好。”
妈妈拽着明明的胳膊,想要把明明拉出来,没料想后者死死地抓着她的衣服,连出来都不出来。
最后,妈妈就急红了眼,当场就打了明明一个嘴巴子,逼着明明跟叔叔问好后,才离开。
从这天开始,明明就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敢跟别人接触。
兜妈相信,明明妈这一巴掌的代价,换来的并不仅是一句“叔叔好”,还抵上了明明的未来。
这5种“中国式礼貌”,害娃不浅1.逼迫孩子打招呼
生活中,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方得体、礼貌待人。
逢年过节,父母带孩子拜访亲朋好友时,都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
打招呼没有错,可是,父母强迫孩子打招呼,就可能会损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孩子年龄小,可能还处在“陌生人焦虑”阶段,父母逼迫孩子打招呼只会让孩子更焦虑,从而让他们更害怕跟陌生人打招呼,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对策:如果孩子不想打招呼,父母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在外人面前说孩子“胆小”、“没出息”、“不礼貌”等,而要在回家后鼓励孩子下次学会打招呼。
另外,就算孩子不想打招呼,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在离开时说再见,这也是一种礼貌方式。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有些孩子天生外向,喜欢说话;有些孩子天生内向,不擅长交流。
对待不喜欢打招呼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和否认。
2.大的让小的
孔融在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他的几个哥哥在一起吃梨,哥哥们都拿着大梨吃,孔融却选择拿最小的梨吃。
有人问孔融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让哥哥拿大的,孔融说道:
“我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于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成为二胎家庭家长教育孩子的典范。不过这种典范在大多数实践中却被反过来运用了:
“你是老大,玩具、零食、电视都应该优先让老二选择!”
这种做法真的对吗?并不一定哦。
虽然孩子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自我意识,懂得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如果家长只让老大谦让老二,就不利于老大物权意识的建立,可能让他丧失安全感。
同时,这种做法也可能让老二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
对策:父母要给孩子平等的生活。
例如,两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如果老大主动选择了小苹果,父母可以夸赞老大有谦让的品德;如果老大选择了大苹果,父母要夸赞老大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
大孩子把好东西都让给小孩子,可能是对的,但这样对老大并不公平,可能会让他变得懦弱不自信,不会保护自己。
3.强迫孩子表演节目
元旦前夕
,大部分小学学校都会在各自班级里举办联欢晚会。而这一天,许多父母都会让自己的孩子登台表演才艺。
唱歌、跳舞、诗朗诵,哪怕是讲故事,家长都不会放过这个展示才艺的好机会。
欣欣读小学二年级,会跳芭蕾舞,这一年的联欢晚会,她的妈妈就私自给欣欣报了跳舞的表演项目。
欣欣知道后,非常生气,坚决不在晚会上登台表演。
这也让欣欣妈非常生气,并不断唠叨。
“你这孩子,不敢上台吗?胆子这么小,跟你爸一样!”
“不跳舞,上辅导班干嘛?以后别去了!”
其实,家长让孩子在公众面前表演节目,说好听些是锻炼孩子的胆量,说难听些就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在亲朋好友和其他家长面前有面子。
《火星情报局》有一期提案是“地球人小时候都被迫当过父母的表演工具”,在场多位嘉宾都表示“中过招”。
孩子喜欢表演,没问题。但若是孩子不喜欢表演,家长却强迫孩子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他们会感到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面对聚会,他们以后可能会出现矛盾的心理,期盼而又恐惧。
对策:孩子喜欢表演,家长可以让孩子展示。
孩子表演欲一般,家长可以适当鼓励,但不要勉强。
孩子不愿意展示,家长不要强迫孩子登台,多跟孩子沟通,探讨不愿登台的理由,给予孩子鼓励和信任,慢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4.礼貌式谦虚
期末考试成绩下达后,小红的妈妈跟小达的妈妈开始围观。
“哎呦,你的孩子真厉害,考了100分!我家这孩子,哎!成绩是稳定,每次都是班级倒数十名,真羡慕你家小红。”
“哪有,哪有!孩子不爱学习,这次运气好。其实,她笨死了。”
这种“中国式礼貌”,也被称为“中国式虚伪”,许多家长心里高兴,嘴上却说着圆滑的话。
若是让孩子听到,只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
对策:家长要实事求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谦虚是礼貌的体现,但过分谦虚就是“中国式礼貌”。
孩子成绩好,父母可以接受别人的赞美,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鼓励与肯定。
这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激励作用。
5.碍于面子,不懂拒绝
有些时候,亲朋好友总喜欢挑逗孩子。
家长碍于面子,不懂得说拒绝,这可能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
例如,曾经就有一位亲戚,给2岁半的宝宝喂开心果,妈妈一开始不想要宝宝吃,但是碍于面子,也没有坚决制止。
没料想,开心果却卡在宝宝气管里,送医后也没有挽救宝宝的生命。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耍流氓的挑逗方式。
有些叔叔就会逗男孩子,“你有小JJ吗?不听话,割你小JJ。”
就算是孩子,长辈就可以甩流氓了吗?
对策:面子可以不要,该说不就说不!
这5种“中国式礼貌”害娃不浅,家长别以为是礼貌就沾沾自喜,非常得意!
殊不知,这些“中国式礼貌”正在伤害孩子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成长、蚕食孩子的未来!
我是兜妈,是一位母婴作者,也是一个小宝宝的母亲,每天记录和分享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儿经验与趣谈,为您提供科学靠谱的育儿干货!想获取更多母婴知识,就劳烦各位小手关注一下~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吧!
孔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