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不是“训练鲸鱼”,用家规让孩子“听话”,对未来有3个弊端

作者: 日期:2020/8/21 人气:3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一直是我们家长追求的目标。那么要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前两天看到一个“鲸鱼实验”:

说是有科学家饲养鲸鱼的地方,放了一堵玻璃墙,将鲸鱼与食物隔离开。
一开始,鲸鱼隔着玻璃墙看到食物,会猛烈撞击着玻璃。一段时间之后,它就不会再撞击了,因为它知道是不可能穿越过去的。
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鲸鱼还是只在原来的地方活动,和有玻璃墙的效果一样。

于是有人把这个实验和养成孩子良好习惯做类比,将“家规”比喻成“玻璃墙”,意思是一旦“家规”树立好,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个类比乍听非常有道理,但细想之下并非如此。

一、我们制定“家规”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家长急于让孩子遵守“家规”,在“家规”上的态度非常强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要有规矩,不然孩子怎么管?”“小孩子问那么多干嘛?要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别顶嘴,说了不行就是不行”“我不是在征求你的意见”

孩子总有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特殊的阶段还会有显得特别“熊”,我们容易在生活琐碎之中,遗忘让孩子遵守“家规”最初目的,最终沦为只是希望让孩子“乖一点”,不要给自己添麻烦。

然而,制定“家规”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让孩子能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品德修养习惯、情绪管理习惯等,这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传达给孩子的。

我们制定家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变得“听话”,方便家长自己带娃轻松,而是为了让孩子能从好习惯中真正受益。

二、为何说“鲸鱼实验”不适合类比教育孩子?

01 鲸鱼实验是研究动物的“条件反射”

鲸鱼实验证明,将动物放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机体反应和外界刺激之间,建立起后天的联系,本质上研究了动物“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除了鲸鱼实验之外,喂零食训练小狗听指令、训练鹦鹉说话等等,都是利用的条件反射原理,让动物们按照人类设定好的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就能达到训练目的。

我们人类通过后天接触的信息影响,当然也会在大脑内部形成“条件反射”,例如看到酸梅、听到酸梅二字,都会分泌唾液。

02 训练“条件反射”不适合让孩子遵守“家规”

但是我们人类毕竟不同于其他动物。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制定“家规”让他们遵守,绝不能单纯地依靠“条件反射”,而忽视我们作为人类的主动能动性。

一方面,情感上无法接受。设身处地的试想一下,像训练小狗遵守主人指令握手、拍手、捡球等动作,我们如果也这么训练孩子的穿衣、刷牙、坐姿站姿、学习习惯等,合适吗?想通过形成“条件反射”来培养孩子的习惯,显然忽视了“人情味”的存在。

另一方面,训练“条件反射”忽视了孩子主观能动性

训练“条件反射”的本质,是经过一定时间和强度的训练后,让我们的身体能“自动”做出相应反应,也就是说依靠的是直觉反应,不用太依靠意识去判断。

这显然忽视了孩子作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符合他们的成长需求。孩子不像其他动物,只需要知道“该怎么办”,他们也需要弄清“为什么”。

还有人举例“21天习惯养成法”,这个流传广泛的习惯养成法,不也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强化训练吗?

“21天习惯养成法”常被认为是出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最著名的说法是“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期间,人们会经历3个阶段,每个阶段有7天:

第一阶段会感到“刻意、不自然”;第二个阶段演变成“刻意、自然”状态;第三个阶段就会达到“不刻意、自然”状态,也就是“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习惯就养成了。

由于需要克服一些既往的习惯,所以需要通过3个阶段来适应和纠正,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但不能忽视“21天习惯养成法”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已知了培养这个习惯的意义和作用。

如果不注重让孩子理解遵守“家规”的意义,孩子不了解好习惯的作用,只是盲目看到“鲸鱼实验”的效果,或是依照“21天习惯养成法”,粗暴地强化训练孩子“条件反射”,反而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引起逆反心理。

三、这样做有哪些弊端?

丨破坏孩子天性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他们独有的特征。如果家长只按照自己意愿,要孩子通过强化训练形成某个习惯,就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例如,认为1岁孩子“翻箱倒柜”是捣蛋行为,不许他们有“破坏”行径;抱怨2岁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一遍又一遍的训练他“老老实实坐着”;害怕3岁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训练孩子认字、写字……

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强迫孩子拥有他们还不该拥有的能力,就会破坏其天性。

丨“听话”的孩子变得“逆来顺受”

面对现在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听话”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褒奖。如果一个孩子过于“听话”,老老实实地遵守父母制定的“家规”,接受家长和学校安排的各种强化训练,只能说明这些孩子没有“抗争意识”。

或者“抗争意识”早被严厉的父母打压,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

这样的孩子思维也会随之变得“懒惰”起来,不懂得依靠自己思考去判断,慢慢就养成把决定权和判断力交给别人的习惯。

丨“不听话”的孩子变得“油盐不进”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有的家长带娃变得越来越“糟心”,小时候那一套严格的“家规”已经不起作用了,孩子就是“油盐不进”,怎么说都不听。

这就是因为强化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忽视了孩子的内部动力,只能在最初阶段有所成效。随着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听不懂的、认为不对的规则,都得不到他真正的认可,也就无法再按照家长的心愿去履行。

四、培养孩子好习惯的4个渠道

不只靠强迫孩子遵守“家规”,那要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由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推荐,清华大学早教专家晏红撰写的《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一书里,提到了破解孩子习惯养成的秘密:

可以通过父母、孩子之间,“有意识”以及“无意识”产生的4个渠道,“合力”产生作用。

渠道一:“熏陶”——父母无意识、孩子无意识

创作《颜氏家训》,开“家训”之先河的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说过一句名言:

“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父母无意识、孩子无意识,也就是不知不觉中,孩子会耳融目染家长的为人处世的行为举止和办事风格,复制家长的行为习惯。

诚诚的爸爸妈妈都是非常热情的人,待人接物十分有礼节,无论是在社交场合,还是在家庭里,总是面带微笑、用语礼貌。

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不需要刻意去教,诚诚也养成了有礼貌的好习惯,受到了帮助会主动说“谢谢”;不小心做错事,敢于“道歉”;表达敬佩之情的时候,会说“你好棒”“真了不起”。

渠道二:“模仿”——父母无意识,孩子有意识

许多家长白天工作劳累了一天,好不容易回到家有放松的时刻,于是就当着孩子的面,往沙发上一躺,就开始刷手机。

父母的行为自然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虽然不想让孩子学着玩手机,但是孩子会好奇啊,“手机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爸爸妈妈为什么这么爱看?”

这就是在父母无意识栽培,孩子有意识地“模仿”习得了玩手机的习惯。

想要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不光是要严格要求孩子,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如果家长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爱运动的人,那么孩子自然也会模仿这样的兴趣爱好。

渠道三:“感化”——父母有意识、孩子无意识

对于认知尚不成熟的婴幼儿,听不懂家长“讲道理”,又不能简单的按照成人标注去强迫要求,就需要过“感化”的渠道,在孩子无意识、家长有意识有计划的情况下,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例如,一两岁的孩子,都会出现“打人”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刚刚萌生“物权意识”,又不懂打人不对的道理,就会用手去反抗,这在成人严重就形成了“打人”的行为。

如果不去纠正,孩子有可能就真的养成了打人习惯,但如果家长光是嘴巴说“打人不对”,一两岁的孩子怎么也听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家长可以有意识、有计划的纠正孩子的这个行为。当孩子举起手来,有“打人”倾向时,家长可以保持冷静,握住孩子的双手,让那个孩子无法进行下去。既不要训斥孩子,也不要任其发展,这个举动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这个“打人”行为是不对的。

同时,家长自己也不能用“武力”去给孩子做错误示范。如果家长每次都是这样处理,随着孩子长大,就会明白“不能打人”的道理。

渠道四:“教育”——父母有意识,孩子有意识

在孩子3岁以后,父母和孩子有意识交流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家长主动地“引导”,孩子主动的“学习”。

周末,萌萌的一家在包饺子。萌萌兴高采烈地跟着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前忙后,一会洗盆子,一会帮忙打水揉面,还学着爸爸妈妈捏了几个不太成型的“饺子”。

比起有的家长会板着脸训斥孩子“不孝顺”“懒散”“不任何干家务”,萌萌爸爸妈妈的做法更理智:他们不是单方面包揽家务又训斥孩子,而是一开始就引起孩子兴趣,让孩子一起参与到干家务、做饭的过程中来,同时又耐心教萌萌步骤。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说过:

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你说能做的就是让孩子们期望“要是自己做了该多好”。

家长千万要把握“教育”的双向性,切莫将双向行为演变成家长单方面的“强迫要求”。我们要善于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内部动力,让他们由内而外的愿意去遵守规则,养成利于他们日后发展的好习惯。

很多家长看到似乎有利于孩子的理论,就急吼吼的想在孩子身上实验。完全忽视了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孩子。

我们总是能有一本万能的育儿“说明书”,能对照着书一条一条解决孩子的问题,一条一条养成孩子的好习惯。可是我们忘了,孩子不是一棵植物,也不是一个动物,他们不可能简单地照着攻略和固定模板就养成优秀的人才。

“家规”的意义,是让孩子养成利于他们以后生活的良好习惯,而这离不开父母的耐心栽培。

每个妈妈都是育儿专家,如果您有表达的观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蔓德育儿,如果喜欢请关注、转发、收藏,一起做有“想法”的妈妈。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