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一走就哭,回来宝宝就笑,好的依恋关系,需要做到这几点

作者: 日期:2020/8/21 人气:0

那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家有一个3岁的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了,跟她聊起来育儿心得。

朋友跟我一样,都是学心理学的,一直在成长和探索。当有了宝宝后,育儿育己同时进行。我跟她视频过,接触了小家伙儿,很喜欢。

她分享到:我经常带儿子去公园玩,到了以后,他能独立去玩耍,遇到其他小朋友也可以和他们一起玩,也不觉得拘束。觉得有趣的事情也会跑过来和我分享,看到我身边有不熟悉的人在时,也很随和,还冲人家笑打招呼,我很少担心他怕生或者是跟我在一起而不去探索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看有的小朋友喜欢躲在妈妈身后,不敢和其他人交流。我发现我儿子的安全感比较足,可能和我们的依恋关系比较好有关,从他出生我就有意在注意这些。

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乐

早在19世纪,弗洛依德就曾经指出:婴儿和母亲的情感连结,是以后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

依恋关系对孩子成长和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依恋关系好,孩子对将要面对的挑战会充满自信,更可能和未来的伴侣以及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健康的依恋,让孩子安心探索环境,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智和社交发展,形成良好的品质。

一、什么是依恋关系呢?
心理学家鲍比(Bowlby)是研究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所建立的亲密的情感联结。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情感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

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的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他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紧紧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着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

研究者发展出陌生情境测验,用于评价一到两岁儿童的依恋质量。实验在一个儿童观察室中进行,室内摆放三把椅子,呈三角形摆放。一把是给母亲坐的,一把是给陌生人准备的,还有一把是儿童椅。周围摆放着许多玩具。通过单向玻璃可以观察到实验的整个进程。母亲和陌生人被事先告知,要按照一个实验情节按次序行动。

研究者在实验中模仿了自然情景下,有玩具时抚养者与婴儿的互动。观察婴儿是否将主要抚养者作为探索行为的安全基地。然后婴儿暂时与抚养者分离。陌生人进入。这往往会让婴儿感到不安。随后抚养者回来。观察重聚时焦虑的婴儿。是否能从主要抚养者那里获得安慰并重新开始玩耍。通过对婴儿在这些场景中的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者将婴儿的依恋划分为四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有母亲在身边时,会独自探索。母亲离开时会引起不安,探索相应受到一定的影响。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积极寻求与母亲的接触。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不开心时,通过与母亲的接触也能很好地平静下来继续玩耍。这类婴儿约占65%。

抗拒型依恋

这类婴儿紧紧的靠在妈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他们对母亲的离去又表现出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推开母亲。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抗拒型婴儿对陌生人相当戒备,即使母亲在场也是如此。这类婴儿约占10%。

菜菜原创

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和母亲在一起时,似乎没有对母亲做出什么反应。当母亲离开时,一般没有苦恼的表现。当母亲重新回来时,他们也回避母亲,要等很久才跟母亲打招呼。当母亲接触时,孩子会表现得很冷漠。回避型婴儿对陌生人表现的很友善,但有时也会像忽视母亲一样回避和忽视陌生人。这类婴儿约占20%。

混乱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儿童可能是最不安全的。这类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他们混合了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的模式。对于接近还是回避母亲犹豫不决。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看起来不知所措,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亲近而突然跑掉。他们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顶中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模式。这类婴儿约占5%。

二、依恋这么重要,对亲密关系有哪些影响呢?

研究已经证明,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和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具有沿袭性。同时,更多的新研究正在证明,成人亲密关系中两个人依恋的方式,和“婴儿-父母”之间的依恋也有高度的类似。

比如说,很多在机场分别的恋人,都会表达出高出平时的亲密行为,这和孩子与父母分别是一样的。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因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影响。

1)我喜欢你,但是不知道怎么靠近,依恋关系影响择偶

通常来说,在挑选长期关系的伴侣时,我们会认为那些“及时给予我们回应”、“对我们的需求敏感”的约会对象是更合适和有吸引力的,这和孩子们在父母身上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

熟悉感(Familiarity)是一个理解我们每个人亲密关系模式的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寻求我们已经熟悉的依恋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走进婚姻,离婚率逐年上升,其实很多人内心深处也渴望亲密关系,他们可能有恐惧和害怕。比如,你会发现:有的人一直在寻找亲密关系,但也一直单身。他们在恋情初期也会表现出较高的投入和热情,但是一旦关系有进展,或趋于稳定,他们冷漠和退缩的特点就会显现出来,通过各种方法来逃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或是找借口分手。

最美遇见你

2)依恋关系也是安全感的必须

依恋理论的研究者们认为,人们儿时与照顾者的关系,决定了其依恋类型,影响了成年之后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安全型的人,能够在关系中信任他人,容易与人亲近;非安全型的人,对他人无法信任,总是担心被抛弃;又或者自我孤立,拒绝与人亲近。

比如:很多女孩子缺乏安全感,总是要确定别人是爱自己的,一遍遍地问老公爱不爱自己,把自己的安全感寄托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去满足。

我们在一起

三、我们都想要一个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1、主动陪伴,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会有产出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对于三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一岁以内,应该保证一到两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是在变换照看者。

宝宝出生后,还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饿了,渴了,需要换尿不湿的时候,他们可能只会用哭声来表达,我们要及时关注孩子,让他感受到温暖。宝宝的出生,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在一岁以前都是和妈妈的“共生期”,可能我们觉得孩子哭几分钟没事儿,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天塌了一般。

在我们担心孩子会不会被宠坏之前,请先给他们足足的安全感和爱。我们要保证陪伴孩子的时间,然后保证质量,多跟他们在一起,一起读绘本,做游戏,哪怕只是看孩子玩耍。不要小看了这些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这些都会在他们成长以后得到加倍的回馈。

亲子时光

2、避免对孩子说“不要你了”,不要不告而别,减少被抛弃感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提到:
“分离焦虑”是早期依恋的典型表现,孩子的“分离焦虑”并不是永久的。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一定行动能力和理解能力,这种进化当中的“生存武器”就会慢慢淡化,分离焦虑也会随之慢慢消失。

我们宝宝9个月了,从他出生开始,只要我有事情需要离开,我都会告诉他,而且不止一次,“妈妈今天要科目二考试,不在家,奶奶在家带着你哦,妈妈下午考试完就回来了,中间的时候妈妈会给奶奶打电话……”

我们离开时,宝宝可能会哭闹,但是也不要因此悄悄离开,如果我们偷偷跑掉,孩子会有被妈妈抛弃的感觉,甚至觉得妈妈不要自己了。离开时提前告知,并告诉孩子自己什么时候会回来等等,而且要说到做到,孩子就会知道妈妈离开但是会回来!除非真的有特殊情况,也要及时跟孩子说明。

我爱你,只因是你

3、关注孩子的需求,并及时回应和反馈,语言和身体要兼顾

李雪老师在她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样分享到:婴儿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等情感表达,得到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孩子经常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乐趣。不管是一片烂树叶,还是很贵的玩具。他们都能玩的很专注。当孩子希望和我们交流,共同玩耍的时候,一定尽情地回应孩子。

比如:大部分孩子一岁半到2岁,开始牙牙学语,我们可能听不懂,依然要倾听反馈,反馈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可以冲着孩子微笑,多和孩子有身体接触,拥抱他,或者重复宝宝的话语,积极的关注和互动,让他们获得心理的安全感。

好开心

4、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宝宝的情绪

毕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能够客观冷静地讨论他们自己童年的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感通常能够正确处理;而那些对童年回忆抱有困惑、甚至怨恨的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感也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会进一步地影响孩子依恋阶段的健康发展。

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也就是现在被提到的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对我们教育孩子有影响的,有了孩子以后自己的幼年经历可能会被唤醒,我们要不断成长和学习,我们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好的家庭氛围。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还小的时候,跟我们接触最多,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及时解决,尽量避免坏情绪影响孩子。和伴侣有冲突的时候,不要牵扯孩子,两个人独立处理。平时生活里,要和伴侣表达爱意,孩子都能感觉到,让爸爸妈妈和家是他们最大的避风港。

5、提供安全的环境供孩子尽情探索

了解未知事物越多,安全感越足。

当孩子会爬行后,会走路后,他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会涉及很多陌生的环境和事物,我们要尽可能鼓励他们去探索,提供安全的环境和物品,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活动,这也不让碰那也不让摸的,当孩子接触的越多,他们的信心也越大。我们可以经常带着孩子外出,去一些不熟悉的地方,引导孩子观察环境,接触不同的人。

我们在一起就是最美的风景

依恋是父母与婴儿之间一种相互的联系。婴儿对父母产生了依恋,父母同样对婴儿产生了依恋。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