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这种心理

作者: 日期:2020/8/21 人气:2

前两天的文章里,我写到了最近特别想通的一件事,点击这里:最近对孩子没有以前有耐心,我想清楚了一点原因 最近会对噗噗的耐心比原来要少一点,除去心理能量不足的原因外,其实今天的内容才是我一开始想讲的。

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很多时候都是来自于这个原因:对孩子有一个预判与期待目标,孩子的行为却不符合父母的预判目标期待。


图片来自网络


亲子冲突三部曲

其实大多数时候,父母发脾气,有情绪,也都是因为对孩子的预判目标和期待,和孩子的实际表现完全不符。所以,会强行把孩子的表现要拉回到自己的预判目标和期待上,在拉孩子回到预期轨道上的过程中,就会和孩子发生较量、较劲、权力争夺,冲突就发生了。

换句话说,父母会觉得自己对孩子的预判目标和期待才是对的,孩子表现完全不相符,孩子就是错的。甚至有的时候,再给孩子扣个大帽子“不听话”“不懂事”“脾气差”“不守规矩”“爱打人”“小气不分享”......堪称三部曲!父母期待——孩子实际表现——扣大帽子。

父母期待是孩子吃饭安安静静,不乱跑,不挑食,不把饭撒在外面等等。孩子的实际表现却跑来跑去,追着喂可能都不吃,或者严重挑食;

父母的期待是孩子早上起床顺利,洗漱迅速,按照流程走一遍,然后好好地去上学。如果孩子做不到,比方,起床开始有起床气,洗漱磨磨蹭蹭,穿鞋子穿衣服一直不配合......孩子的表现和父母的期待之间就有巨大的差异,冲突就产生了。“你快点起床,快点洗漱”;

父母都期待孩子知书达理,情绪稳定,同时又自信强大,乐观开朗,总之就是知进退,举止表现适宜适度(看完这段话,是不是就发现这些期望太高了,对成年人都是非常高的要求)。孩子的实际表现是遇到事情要么退缩不敢尝试,要么遇到事情就会大喊大叫甚至打人动手,要么哭起来没完没了,要么生气也不敢表达;

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父母的期待都是非常美好的。甚至可能会有人有疑问这些期待错了吗?如果不能这么期待,难道天天想着孩子怎么怎么差才好吗?

如果父母的期待没有错,那么为什么又常常引发如此多的亲子冲突呢?甚至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的和孩子之间的冲突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来。到底是哪里有问题呢?


图片来自网络


问题出在哪儿?

最大的问题在于,父母只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没有看到真正的孩子!父母想养育的是脑袋里想象出来的孩子,而不是站在他面前的真实存在的孩子。

换句更容易懂的话来讲就是:父母都在拒绝承认这是我的孩子,都在向孩子表达传达“你不是我想要的孩子,你不应该这么存在”,甚至可能是“你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直接否定一个人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是对这个人最大的否定!还能有比这更大的伤害吗?

但是父母们,其实不经意间,都向孩子传递了这种信息:你的存在是不对的,你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就是因为父母不能接纳孩子真实的面貌,总是用自己的期待和想象去判断孩子,而不是孩子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和行为。所以,在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时,总是急于让孩子赶快回到正轨。

孩子在哭,期待他赶快不哭;孩子有打人的行为问题,期待他立即变成谦谦君子;孩子总是不敢大声说话,总是期待他快点大大方方面对别人;孩子学不会东西,总是期待他快点聪明能干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


所有这些行为,这些期待,都阻碍了父母去了解此时此刻当下孩子的感受,此时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心理需求。父母并不想了解自己的孩子真正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此刻难过,为什么此刻打人,为什么此刻退缩不前,为什么不想穿衣服,为什么不想吃饭......

所有这些父母都不关心,或者他们关心为什么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孩子赶快回到正轨上去。

而不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不去期待立即解决问题,不去期待孩子快点不要给我添麻烦,不去期待孩子快点像个“正常”样子。仅仅期待了解孩子,了解他此时的感受,了解他此时的心理需求和原因,了解此时的他到底在经受什么。

很多父母没有这种期待,“感同身受去感受我的孩子到底在受什么苦”。或者即使有,也是一闪而过,立即又开始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去让孩子“好起来”。“我不管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可能我也没有能力知道,我只要你快点不哭不闹,快点表现好。”这就是最真实的很多父母的潜意识。

因为父母很多时候连自己的感受都没有能力去承接,又怎么有能力去承接别人(孩子)的感受呢?


图片来自网络


而事实却是,越希望孩子立即回到正轨去,反而他会耗费更长的时间来恢复情绪,甚至可能都没有恢复情绪,而是把情绪冻结在了那里。就像曾经的每一个成年人一样。你可以把这个画面想象成无数个水晶玻璃冰球,每一个冰球里都是过去的谋一刹那。在痛哭却没有人理会的一瞬间;在痛哭却被要求立即停止的一瞬间等等等等。

而父母今天做不到更有包容力,更有耐心,更有智慧,很多时候也都是因为曾经冻结了许许多多的情绪在潜意识里。真正的情绪管理,是去看见这些冰球里的自己。

所以,父母用自己的预判和目标来养育孩子,当孩子表现不如预期时,就开始和孩子较量,试图将孩子拉回正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没有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此时此刻的感受,此时此刻的状态。养育的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孩子,而是想象中的完美的孩子。

当然,比这更本质的还是父母没有能感受自己情绪,接纳自己情绪的能力。所以,外在表现是也不能接纳真实的孩子的情绪。


图片来自网络


怎么办?

其实面对这个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放下预判和目标。当孩子表现出一种行为时,不去想他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怎么表现。而是去想他现在怎么了?我应该怎样去帮助他?接纳他此刻的状态。

就像一开始,我一手推着滑板车,一手抱着噗噗。我接纳了她此刻很累,想要我抱她的状态与事实。没有责备她,或者生气,而是想办法将目前的窘境变成游戏类的好玩的事情。而且事实证明她确实很累,因为即使这么好玩儿,她都没有下来。如果放平时,她肯定下来自己开始玩了。

如果不接纳她,觉得她是大宝宝了,应该可以自己走路了,妈妈一手拖着滑板车,一手还要抱着现在这么大的她,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那么就会和她之间开始展开博弈与较量:你下来,你不知道妈妈很累吗?你这么大孩子了,怎么这么不懂事?你这么大孩子,早就应该自己走路了,就这么几步路,还让妈妈抱着。

这段话是不是很耳熟,因为我听很多人说过。不断地训斥或者说服孩子,最后双方都暴怒或者大哭。那么你知道错过什么了吗?错过了真正认识到:“哦,原来她真的这么累”的事实真相以及亲子间联结的断裂。


图片来自网络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 ,孩子并不累,他就是让抱。这个问题可能更复杂,有一种可能性是,抱是一种亲密的身体接触,就像一个大大的能量场,拥抱也会给孩子带来更深层的情感连结和心理力量。也有其他可能性。

不要觉得孩子不累也让抱,是在耍赖。因为这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绪的或者潜意识的外在表现,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行为。当然也有可能,就是孩子的行为被“惯坏”了,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具体是哪一种,还是要父母自己好好体会。

所以,如果大家有认真看过我过去的文章,你们会发现,处理问题时,好像永远都是第一步先表达孩子的感受。原因就在于这里,真心去表达孩子的感受,不是为了让他停止目前的行为,而是为了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是理解我此刻的状态的,哦,我原来此刻的感受是这样子的。

但是好多人,表达感受就是走形式,目的不是为了理解孩子此刻的状态,不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我是被接纳的,不是真正接纳了孩子的状态和感受。

很多父母表达感受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赶快不哭,孩子赶快去分享,孩子赶快懂得如何和别人相处等等等等。这其实不是真正的表达孩子的感受。这还是在期待孩子赶快回到正轨上去,回到预判和目标中去。所以,孩子仍然没有被理解,被看见。所以,他仍然在情绪里,不能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


放下目标和预判,去接纳孩子,这个解决方案,说起来很容易。说实话,如果做到了,好多孩子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做到可能非常困难。因为每一位父母都有自己的过去,有自己的情绪和潜意识。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分析这篇文章前,最后还是先发了上一篇文章的原因。因为父母想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自身上来。

同样,也是前几天文章的思路,点击这里:孩子的有些行为让我感到特别丢脸,我很怕别人说我没有教育好孩子 没有写为什么会感到丢脸害怕,因为会和别人比较等等。而是想引导大家去体会自己个人的原因和情绪潜意识,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所以,如果下一次又开始和孩子较量,博弈,争夺权力,试图修正孩子到正轨中来,试图拉着孩子回到预判和目标中来的时候:


图片来自网络


1.告诉自己:“哦,我又在将孩子往我想要的方向拉扯了。我要停止,我要看一看,他现在到底怎么了。”

2.如果不知道怎么办,就静静抱着他。

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平息情绪的时间和机会。等平静下来了再沟通。有可能,时间会比想象中的长。如果孩子长时间平静不下来,又打又闹,那只能说明他需要更多的亲子联结时刻。

还有就是,父母起码有一方可能是常常和孩子亲子联结断裂的,甚至双方都有可能。换句话说,你在过去做了很多不利于你们亲子关系的行为(不是只有打骂才是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行为)。因为即使父母有一方能够持续和孩子保持亲子联结,他大概都不会是这样。

3. 等情绪平复后,和孩子一起回顾刚刚的经过:还原场景

这个我写过很多次,就是把事情的经过客观描述一遍,孩子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也描述出来。现在更流行的说法叫复盘。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如何客观,点击这里:对孩子的判断不准?你可能没有抓住思考与观察的基础

之前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全景再现了,我当时是怎么给噗噗还原场景,点击这里:打人问题┃我家孩子突然被扇了一巴掌,我做了这些步骤来疏导 所以,你看,学东西是学思路,而不是我们家孩子只打人不会被打,或者我们家孩子没有这种情况,我不需要看这样的文章。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点和今天相关的就是,当时的我做的那些步骤,如果脱离开那一天,比方今天我再做,可能不能做那么完整。因为当时我的所有反应,都是根据噗噗当时的反应来做的,是根据当时她的感受行为来做的。

这也就是我上面说的,面对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体会他的情绪状态,来做回应。因为她没有了这些状态,我也不能被激发出这些回应。

总之,父母面对自己不自觉地预判与目标,试着提醒自己放下目标,专注地去体会孩子觉察孩子的当下。

不是“你应该怎么样”,而是“你看起来怎么样”。


图片来自网络


Ps,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前几天也和噗噗沟通了一件事,就是我认为她长大了一点,各方面对她的要求都有提升。如果她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可能我就会觉得计划没有实施。但是,从她的角度,她并不知道这些事情在发生。

所以,以后要常常告诉她我们今天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也期待她和妈妈一起完成。也希望她能够时不时问问,我们今天要做什么(这其实也是培养计划力,如果看过以前的文章的话)。当然,这不是必须的。

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的。所以,遇到问题,多和孩子沟通,平静地谈一谈。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不去和他沟通。噗噗是躺着的婴儿时,我还常常和她沟通呢。而且我觉得她“听得懂”。

最后,还是强调一点,沟通不是为了让对方听你的话,接受你的观点,沟通只是为了传递信息,在夫妻分歧的文章里讲过。免得好多人说,我沟通了,孩子不听。因为沟通就不是为了听。

今天就酱!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孩子要陪着才敢去做,他是没有安全感吗?什么样的孩子有安全感?

2.对孩子的判断不准?你可能没有抓住思考与观察的基础

3.打人问题┃我家孩子突然被扇了一巴掌,我做了这些步骤来疏导

4.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最根本是要自我觉察和处理原始情绪

5.孩子的有些行为让我感到特别丢脸,我很怕别人说我没有教育好孩子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