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应:论家长如何通过“物质奖励”,一步步毁掉自己的孩子

作者: 日期:2020/8/21 人气:1
德西效应:论家长如何通过“物质奖励”,一步步毁掉自己的孩子

导语:最近听到一位妈妈抱怨,说自己的女儿变得越来越“物质”了。小时候虽然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但她很会体贴父母,乖巧又懂事,俨然一个贴心小棉袄。然而现在,什么事情只要没有好处、没有实际利益,她就不愿意去做,就连自己写个作业也要跟大人讲好条件:写完作业,要看一小时电视。

妈妈对此很担心:孩子小小年纪就变得如此现实,怕会对她以后的三观形成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她举了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她说以前自己下班回来,由于在办公室坐了一天,经常会感觉腰酸背痛。有一次女儿看到妈妈身体不舒服,就主动过来帮她按摩捶背,妈妈感动极了,一高兴就给了女儿10元钱奖励。

打那以后,孩子对捶背这件事更上心了,每天妈妈一回来她就热情的去给妈妈按摩,当然作为回报,每天按完摩她都可以得到妈妈的10元钱奖励。然而有一次,女儿按完摩妈妈没有零钱,就和她说今天没有奖励,让她这次免费。

结果没想到,刚开始那个没有“报酬”也会主动关心自己的孩子,现在又哭又闹非要妈妈给钱,还说不给以后就不给她按摩了。妈妈感到很难过,她不理解,很多孩子都是越长大越懂事,为什么自己的女儿却越长大越像个“白眼狼”呢?

难道因为孩子人在长大,“胃口”也逐渐变大了吗?其实不是的,孩子变得越来越“物质”和长大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是妈妈的奖励方式出了问题。这个案例不禁让人想到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小故事。

有位老人住在一个小乡村里修养身体,但在他的居所附近,有一群非常顽皮的小孩,他们每天打闹嬉戏,吵得老人不能好好休息,他多此劝阻孩子们都不听。于是老人想了一个巧妙的点子。

老人把这些孩子召集过来,让他们大声喧哗,告诉他们叫的声音越大,得到的奖励就越多,这些孩子为了得到奖励一个叫的比一个起劲。老人每次都会根据他们的吵闹声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等到孩子们已经习惯通过吵闹来获取老人的奖励时,他却渐渐减少了给出的奖励,到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都一分钱都不给。

结果失去了奖励以后,孩子们渐渐觉得无趣,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不给钱谁还叫啊?从那以后,这群孩子再也不到老人的居所附近大吵大闹了,老人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看了这个故事,你是否有些明白,为何那位妈妈的女儿,会变得越来越物质了吗?不是因为孩子长大了,胃口就变大了,事实上,无论是那个小女孩,还是那群吵闹顽皮的孩子,他们都只是被大人的“奖励机制”改变了动机而已。

心理学上认为,动机是一个人发动或抑制自身行为的内部原因。人的动机分成两种:一种是内部动机,一种是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产生在一个人的心灵内部的,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事,动力的来源是“我自己想要这样去做”。但如果驱使我们行为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成为外部因素的“奴隶”,被其左右和控制。

那位“狡猾”的老人,因为深谙心理学之道,通过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转化为了外部动机,从而操控着他们的行为:孩子们一开始大喊大叫的动力来自于他们自己,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而当老人开始施行奖励以后,他们喊叫的动机变成为了获取利益,一旦奖励停止,他们就失去了喊叫的动力。

而那位妈妈呢,因为不知道奖励机制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就无意间用这种方式把女儿变成了一个所谓“物质”的孩子:一开始女儿给妈妈捶背,是出于关爱、体贴,可是妈妈的金钱奖励却让这件事情变了质,他将女儿的内部动机(关心妈妈)转化为了外部动机(得到金钱奖赏)。

所以当妈妈没钱给孩子以后,就会让她感受到委屈、不公平,不愿意再去做这件事。这种动机被转化,造成人的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德西效应”。

生活中,有太多“德西效应”事件的发生。奖励制度是家长们应用的最广泛的教育方法之一,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讲这类句式的话语:“如果这次期末考试你考了……分,或者得了第……名,我就给你买个……或者答应你……”似乎非要给出这样一个物质性质的诱惑,才能让孩子好好学习一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物质奖励的确能在短期强化孩子的行为,但是这种短期奖励带来的行为爆发,其效果会逐渐消失。并且,过度应用物质奖励去推动孩子的行为,会在无形中把他们的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这样做无疑是得不偿失。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在研究中得出结论:

“当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同时存在的时候,外部的激励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动力,还会明显地削弱它。”

还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挑选了一些喜欢画画的孩子作为实验对象,并将他们分为两组,他对第一组的孩子说:“画得好就给奖赏”,然后跟另一组说:“我想看看你们的画”。

结果三个星期后,第一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也明显地降低了。而第二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这说明了什么呢?绘画原本是孩子们的爱好,是他们本身就愿意去做的事情。

但是当物质奖赏介入后,孩子画画的动机就发生了转移,不再是因为自己想画,而是为了得到奖励去画。当内驱力被替换成了外驱力,孩子们的行为也就由主动变成了被动,或者说内部动力被外部动力大大的削弱了。

用物质来奖励孩子,其实是家长们对孩子的一种误解。我们的孩子真的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贪心,比起物质奖励,他们更需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激励。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家长们用物质、财富去激励孩子,不如多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情感需求的回应,有时候,父母的重视、信任、尊重、肯定和由衷的赞美,对孩子的激励作用远远超过了那些昂贵的玩具和奢侈的名牌服饰。

给孩子物质上的奖赏和支持并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好分寸,千万不要让物质奖励将孩子学习、进步的内部动力转化为了外部动机,这样做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扼杀他们的生命力。

结语:请记住,教育孩子,“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重要,一个能够依靠自身的内部动机去做事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