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定好规则,爸爸却要来“捣乱”?家长可能是在向孩子“争宠”

作者: 日期:2020/8/21 人气:0

一、制定好的育儿规则,总是有人“妥协”,落不了地

昨天,闺蜜给我打电话,说要被“猪队友”气死了。

事情是这样的:闺蜜四岁的孩子,爱喝奶不爱吃饭,睡前更是一定要喝一顿奶。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他们和孩子约定,认真吃完晚饭,才能喝奶,要不就饿着肚子睡觉,孩子也答应了。

谁知,这个协定才执行了三天,就被破坏了。

昨天晚上,孩子压根没好好吃饭,就想着晚上喝奶,闺蜜就给孩子说:“咱们约定好了,没吃饭不能喝奶。”孩子哭闹起来,闺蜜认为必须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不吃饭的后果,就只是安慰孩子,还是坚决不给喝奶。谁知,她出去接了个电话的功夫,回来看到,老公已经给孩子把奶喝上了。问他理由,他还振振有词,觉得原来的规定太死板,孩子想吃了就应该给。孩子紧紧抓着爸爸,泪眼汪汪地喝着奶,看到妈妈,还把头掉到一边去了。

闺蜜很生气,俩人当着孩子的面大吵一架,孩子被吓得不轻,最后哭着睡着了。

听到闺蜜的吐槽,我想起了同事小丽和她婆婆的事情。

小丽是个学霸,从小对孩子学习非常严格,希望孩子能像自己一样成绩优秀。她要求孩子每天放学后,应该先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再三叮嘱奶奶要监督, 奶奶也答应了。可好几次,闺蜜一下班就看到孩子着迷地看电视,作业一个字都没写,气的冲过去就把电视关了,孩子却哭闹起来,说这是奶奶同意的,还说奶奶是好奶奶,妈妈是坏坏妈妈。

很多人都有着像闺蜜和小丽这样的困惑,教育孩子的时候,明明是大家约好的规则,为什么经常执行不了呢?

那是因为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陷入了守门员效应。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布雷泽尔顿在《给孩子立规矩》一书中提出了守门员效应:

指的是在乎孩子的成年人之间因为爱孩子,导致他们互相之间的竞争,当他们想在孩子内心争得一席之地时,他们都会意识到在管教当下“妥协”的一方往往可以赢得孩子的欢心,尽管只是暂时的。

二、这种“妥协”行为,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虽然出发点都是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这种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妥协”行为,却会造成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on Fontenelle认为,儿童的行为跟家庭成员的行为密切相关,孩子听不听教也在于此。如果一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另外一方进行干预反对,很容易破坏教育的效果。

1、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学发展理论,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一定的冲突,需要完成不同的心理任务。他们越能够积极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就越有可能发展健康的人格。

出生后第一年的婴儿需要解决的冲突是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他们重要的社会心理活动是建立与主要照料人(通常是妈妈)之间的信任,而这份信任形成后才能早期的安全依恋,建立了安全依恋才会建立安全感。

很多家长对0-3岁宝宝的安全感意识缺乏。不清楚什么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有些家庭成员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更有可能会因为教育理念不一致而破坏了宝宝的安全感。

比如面对孩子小的时候哭闹抱还是不抱这个事情,家庭成员之间会有不一样的分歧,一方会认为孩子一哭闹就抱会宠坏孩子,另一方则认为孩子哭闹是寻求关注必须给予回应。如果这个时候家庭成员因为理念不同导致争吵的话,妈妈或者照料人就无法敏感和有规律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利于孩子“安全依恋”的建立,从而不利于安全感的建立。

同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家庭成员如果因为教育理念不一致,当着孩子的面愤怒争吵,也会传递给孩子强烈不安全感。孩子会担心大人们吵架会不会不要自己了,不再爱自己了等等,长期这样,孩子就形成缺乏安全感。

闺蜜曾和我说过,她的孩子特别胆小,离开了妈妈就好像不能过了。害怕上学害怕老师,甚至都不敢和老师说话。闺蜜反思,或许是因为教育孩子理念不同,她和丈夫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吵,既伤害了夫妻感情又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2、让孩子陷入思想混乱

心理学中有个手表定律:

指的是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思想将陷于混乱。

对孩子来说,如果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思想将会出现混乱,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新学期开学了,明明穿着自己挑的蜘蛛侠衣服准备出门,明明爸一看,说穿蜘蛛侠这样奇怪的衣服,去了学校会被同学笑话的。明妈却认为,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这是自信敢于秀出自己的表现,大人应该支持孩子,还告诉明明,已经帮他准备了糖果,到了学校可以分享给同学们,这样大家都会喜欢他。明明爸却认为,交朋友要靠真心,从小就让孩子学会用礼物去讨好别人,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同意明明带糖果去学校。

一时之间,明明爸和明明妈吵的不可开交,旁边的明明看着爸爸妈妈,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是该听谁的。

3、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

两种以上的教育理念,会让孩子分不清同一件事情,到底应该遵守什么规则。

比如同样是带着孩子过马路等红灯这件事,有的家庭成员带孩子过马路会等红灯,并告诉孩子需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但是,有的家庭成员带孩子过马路的时候,和孩子说只要看到车注意安全,有红灯的时候也可以过马路,并没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4、造成孩子的“双面性格”

当家庭成员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时候,孩子为了“趋利避害”,可能会在不同家长面前表现不同。

五岁的壮壮眼睛近视,壮壮妈严格控制他看电视的时间。有一天,壮壮妈早上出门办事去了,中午回来后发现孩子不停的揉眼睛,一摸电视果然还有热度。壮壮妈怀疑孩子一个上午都看电视导致眼睛疲劳。壮壮妈严厉的问壮壮,一个上午是不是都看电视了?壮壮起初不承认,后来在壮壮妈打开电视查到历史观看记录后,壮壮看着气势汹汹的妈妈吓得哭了。

“妈妈在家的时候不可以看很久电视,爸爸在家的时候,可以看“,壮壮揉着眼睛边哭边和妈妈说。

原来,在壮壮家里,妈妈平时比较严厉,爸爸却觉得孩子毕竟还小,妈妈过于严苛。于是妈妈出门办事后,壮壮提了看电视的要求后,壮壮爸同意了,还和壮壮说不可以告诉妈妈。时间久了壮壮摸清楚了门道。懂得”钻空子',妈妈在家的时候乖巧懂事,妈妈不在家就放飞自我,肆意妄为。

三、制定可落地实施的育儿规则,避免“妥协”行为

家庭成员越多,家庭教育方式的分歧就可能越大,遇到的育儿阻力也会越强。在教育孩子前,家长应该首先在思想上统一教育的战线。

其次,家庭成员在规则实施过程中,产生妥协行为,很可能是因为规则过于“严苛”,超出了孩子现有的能力范围,因此,制定可以落地实施的育儿规则是关键。

在制定规则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1、不制定做不到的规则。

要让孩子遵守规则,前提是这些规则阐述的非常清楚,并且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做到的。

比如,一家人都在餐桌上吃饭,要求四岁的孩子也乖乖坐好,吃饭的时候不可以用手拿饭菜,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想要吃什么东西的时候让大人帮忙夹。这个规则中界定清楚了不可以用手拿饭菜,保持安静和请大人帮忙夹菜这是餐桌礼仪。不用手拿菜和请大人帮忙夹这是四岁的孩子可以做到的,但是保持安静孩子可能做不到。

如果吃饭的过程中大人因为孩子发出了声音而呵斥他们,并要求他们不准吃了或者下去吃,那就会大大打击孩子吃饭的积极性。一方面孩子无法遵守这么高的要求,一方面还要承受来自父母的责备,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这样会导致他们进入恶行循环。

2、规则越具体越好

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对孩子要求遵守的规则要越具体越好,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必须记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比如到了幼儿园的时候不要打同学,可以和同学一起玩,有零食分享等,这就是非常具体的规则,而不是“爱同学,团结友爱”这样抽象的规则。具体的规则可以利于孩子理解。

3、避免规则的随意性

规则不能随意,比如孩子打人这个行为是不可以的。打人这个行为不可以,是由事情的性质来建立的,而不能是父母有时候心情好,觉得宝宝小可以忍受就此忽略。心情不好就制止指责,这个时候孩子就很难判断,打人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

家庭成员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由着父母的心情,避免因为父母的随意性,导致孩子无法理解规则的界限。

执行规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用爱和理解启发孩子思考规则

孩子往往愿意听从他们信任、爱戴的大人的话。因此,让孩子遵守规则的前提是要确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解释规则,并帮助他们理解规则,激发他们思考:“为什么我要这样做?”让孩子在思考中认真思考规则,比起站在孩子对立面斥责孩子要有用的多。

2、不要让“温柔而坚定”变成软暴力

很多父母用对“温柔而坚定”的表面的理解去执行规则,他们会觉得,温柔指的就是对孩子语气温和、态度温和、不打不骂;坚持就是对孩子寸土不让,规则就是规则。殊不知,家长这样做,很容易陷入对孩子的软暴力中。

“温柔而坚定”的基础是和孩子进行情感链接、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在处理孩子想要其它小朋友玩具这件事情上,只会反复温柔地和孩子强调,“这是别人的玩具不可以拿”,却不会从孩子的角度上去想,孩子为什么哭闹?为什么要这个玩具?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哭了累了,家长寸步不让,成功把玩具还给了其他小朋友。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误解了温柔而坚定的意思,因为家长只是靠着僵持,凭借自己的体力和毅力达到了目的,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孩子。温柔的僵持依然是僵持,真正的温柔,不是说语气和表情温和,而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而所谓的坚持,不是寸土不让,而是守住底线。


3、坚持底线,灵活方式

很多父母一制定了家庭规则,就希望孩子能遵守。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自控能力都欠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规则。这个时候,家庭养育者需要坚持规则底线,但是用灵活的方式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比如给孩子做有效的选择,孩子到了时间要关电视了,家长告知孩子时间到了,但是孩子还沉浸在电视中一下子无法抽离出来,必定有些不愿意。

这个时候家长需要沉住气,比如和孩子说,现在呢,我们到了关电视的时间了,请问是你自己关还是妈妈帮你关呢?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还可以想其他办法转移孩子注意力,形式可以多样,但是又坚持关这个底线。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孩子教育的本质,是父母自身的醒悟 。

比起一时的“争宠”,给孩子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家庭成员应该统一协商,制定真正可落地实施的育儿规则,并对家庭规则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提前预知,做好对策。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